来源:知乎
一,西藏解放后的民主改革是1959年开始的,最后还有七个“未改乡”(见注),最后一个一直到2012年才完成民主改革。2014年,楚鲁松杰乡移动互联网开通。
二,以阿里地区楚鲁松杰为例,1985年这里才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成立了乡,当时担任乡领导的是地方“头人”、寺院喇嘛和最富有的大户人家。第一批党员是由上级党组织“指任”。直到2012年,乡党委、乡政府才正式挂牌运行。
三,本世纪初的事实:头人个子小,出门上马要有人趴在地上给他垫脚,算是摆摆威风。
四,2012年正式建乡,政府还曾重用过这个家族的人,但他们却偷偷给印度送情报、并叫嚣着“这个地方夏季是共产党的、冬天是印度的,其实就是我们家的”,最后被有关部门抓住该家族大肆走私野生动物制品、彻底被收拾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当我第一次听说,我本人被雷的外焦里嫩!
岁月静好,背后无数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
续:
一,1951年楚鲁松杰整个地区的居民,全都逃去了印度那一边,一段时间后穷人回来了一部分,由于楚鲁松杰没经历过土改,直到1990年代,札达县人民法院对逃走人家的土地进行了测量和公证,签立法律文书,将这些土地“借”给贫困户居住、耕种——在法理上,如果原来的主人回来,并能够证明自己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会将土地归还给他们。
二,楚鲁松杰虽说是“未改乡”,非介入性的管理还是有的。从1963年开始,曲松附近的山岗边防连就在楚鲁松杰的曼扎设立了边防哨所,但每年只有8到9月会派驻士兵进来巡逻一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楚鲁松杰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政府。
三,上级政府对楚鲁松杰设置党政部门行政机构是在1985年,所谓的“设置机构”只不过就是象征性地认定一下当地德高望重、说得上话的喇嘛或者乡绅,给一个“乡长”、“书记”之类的头衔,就算有了“乡政府”。但由于不通公路,又没有连队驻守,这个所谓的 “乡政府”连个固定办公场所都没有,并未改变当地放任自流的实质。1995年又在当地建立了“ 党 支 部 ” , 总 共 有 7 名 党 员 。 1999 年 起 上 级 政 府 才 开 始 逐 渐 对 楚 鲁 松 杰 有 实 质 性 的 管辖,到2012年之后楚鲁松杰这座“未改乡”慢慢就跟中国其他地方差不多了。
四,2012年之前楚鲁松杰可算是一个“法外之地”,当地居民遵守的并非国家法律,而是传统的习惯法。于是乎,边贸走私一度成了当地的一桩大买卖。
五,楚鲁松杰虽然不是官方许可的边境贸易点,但连接楚鲁松杰和司丕提的桑三桑巴通道历来是中国和印度进行边贸的三大通道之一(另两个通道是什布奇山口和波林三多的公贡桑巴通道,什布奇和波林三多是官方许可贸易点)。他们主要把印度的小叶紫檀以及虎骨、虎皮、犀牛角等野生动物制品走私到中国,然后把中国生产茶叶、瓷器、轻工业产品走私到印度。当年的“走私大亨”们如今都老老实实按照国家要求住在楚鲁松杰抵边村里为国守边。
六,2020年政府花血本重新加宽、铺装了相让拉、普布拉这两条海拔超高的翻山公路。
……………………
注一:关于“未改乡”有几种说法:
一,有六个乡:阿里地区扎达县的楚鲁松杰乡、底雅乡、什布齐乡,日喀则地区定日县的绒辖乡,以及定结县的陈塘乡、藏噶乡未进行民主改革,
二,有七个乡:以上六个加上噶尔县的典角乡。
三,还有一说比较靠谱:底雅和什布奇合并成底雅乡后,所以变成六个乡。
四,当时其他地区还有部分乡的改革也不完全甚至仅停留在名义上。另有说法还有山南隆子县玉麦乡,但玉麦多年只有一户人家,所以应该也归入此类。
注二:玉麦乡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下辖乡。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印边境地区。全乡境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1987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即玉麦村及纽林塘村民委员会。乡政府驻玉麦村,海拔3560米,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1996年之前全乡只有1户3口人。2021年7月27日,隆子县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玉麦乡常住人口2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