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男教师(3)
李真离开农场以后,他曾两次回到这里,1993年他随省领导到张家口地区检查,他专程开车回到这里,这一年恰好离开涿鹿十年。
1995年李真以省委第一秘的身份,随书记来到涿鹿检查工作时,他又来到农场中学。这里已经是青苔夕照,秋风萧瑟,铁门犹在,他住的小屋尚存,昔日的校园已经变成了一个养鸡厂,这个中学已经合并到一个条件优越的地方了,农场仅剩下了小学。合并后的中学条件
更加优越。但他的情结,他最美好的一段青春韶华,却被永远地锁在了被遗弃的农场中学偏僻的角落里,成了他心目中漂泊的港湾。农场那段往事,让已而立之年的他匆匆抚摸。
感谢岁月,那段为铅华洗净的青春,只有过困难和挫折的记忆,却固守着一种执著,一份真诚,成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感谢岁月,那个苦乐交加的经历,给了他奋进的勇气,激励着他不断向前。
李真带着满腔的留恋,离开了工作生活近两年的桑干河畔,开始了他人生新的旅程。
第八章
八十年代青年的迷茫(1)
生命原本是脆弱,但脆弱的生命一旦勇敢地承担起使命和苦难,才显出一种尊严。
在农场工作的那段日子,为了忘掉痛苦的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因此他很快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信任。
- 入党受阻
当时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婚姻制度刚进行了改革,初婚年龄改为女子20岁,男子22岁。地方有一大批官员子女超过25周岁,年龄偏大,未婚待嫁。李真有学历、有知识、年龄小,自然就成了那些人关注的对象,所以人们纷纷给他介绍女友。有一个叫雅平的女孩,是农场文教支部书记的女儿,当时已经二十五周岁的她择偶条件是:非农业、有工作、文化在大专以上,身高一米七以上,政治面目必须是党员。找遍了农场、公社,只有李真接近这些条件。可当将李真介绍给她时,告诉她李真还不是党员,这次雅平却没有在意。她认为像李真这样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学历有知识,是不是党员并不重要了。雅平对李真产生了爱慕之情。可李真当时并不想在涿鹿成家,而且他认为这个女孩与他心目中理想的女友相
差甚远,所以他拒绝了雅平。
但李真想入党提干,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向农场所在公社文教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是从此就如石沉大海没了下文,而单位里工作一般的三个人都入了党,他们有的比他来农场还要晚,甚至有两个人是后补的入党申请书。可李真就是没人过问,他气不过,找到党支部组织委员讨个说法:我凭什么入不了党?我写的申请书最早,教学成绩最好,他们三个人有的连申请都是后补的,直接填了志愿书。组织委员告诉他:"这个你别着急,我最早在第一次党支部会上提的就是你,你年轻有活力,教学好,工作效率高,学生成绩好,应第一个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对象,可是在第二次支部会上,书记说:李真教学工作一直是不错的,但有许多人对他看不惯,为人处事太狂妄,不尊重领导和同志,头发太长,穿得西装革履,人们认为他穿的是奇装异服,唱流行的港台资本主义歌曲,立场不坚定,他有资产阶级倾向,不能艰苦朴素,不大众化,太特殊,还不能正确对待婚姻恋爱,脱离人民。书记说你不能入党,提议让小安、小宋入党。虽然他俩没有写申请书,但可以后补,日期提前。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能书记认为你没有娶他的女儿,使他丢了脸。
李真听后愕然,哪里写了不让青年穿新式服装,留新式发型,谈恋爱了?他要找书记理论去,结果被几位同志劝住:"得罪书记对你今后入党更不利,入党的第一批人选已审批通过了,你再找已没有效果,不如搞好关系,好好表现自己,改变自己轻狂的毛病,等下一批再争取,从长计议,小不忍则乱大谋。"可李真还是想不通,他认为入党应是凭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但结果怎么变成了这样?这里面怎么夹杂了这么多私人关系和感情成分呢?他怎么也想不通,他心目中那个纯洁的社会怎么会是这样的?
李真给我们同学讲:到这一学年结束时,他教的毕业班物理科在全县平均成绩名列第一,参加全县的物理知识竞赛,他教的学生也获得了第一,在张家口全地区中学物理公开课上,他曾获青年优质课奖,他写的《中学物理实验-比热改进》发表在《初中物理教育》杂志上。即使如此,李真在年度的评比中,仍然名落孙山。别说是地区、县先进工作者,连总校的先进都找不到他的名字。这次打击,他看透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努力奋斗、工作业绩再突出也终难抵得过旧的习惯势力、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网的巨大威力。他无法再忍受下去了,他想到了离开。
此时国家改革开放之风吹进了山城张家口,新任地委张书记大胆改革,重视人才。市直各单位急需要一批年轻的应用型大学生,市计经委下属的电子研究所,没有一个改革开放以后物理系毕业的正规大学生,李真借回张家口探亲的机会去应聘面试,居然顺利通过,所里让他尽快来上班。而当调令到了农场学校办公室,挫折又一次出现了,书记拒绝李真的调离,理由竟是:他在学校物理课上的好,学校离不开他,他若走了缺少物理教师。李真听后既好气又好笑,"评先进、入党、提干,我没份,要调走了时,我又成香饽饽了。他妈的!我受够了。"他找到地区教育局主任,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不公正的待遇:自己年龄尚小,调回市里一是照顾年迈的父母,二是不想在农场成家,年龄大了,回市将来好找个合适的对象。主任听完李真的述说,拿起电话打到了学校:"喂,我是教育局主任,李真的调令在哪儿呢?"
"在书记室。""你们为什么拖着不给人家!"
"他不能走,还得再待几年,有了新人来接他,才能放他走"。"好!今年师范生已经在区里报道了,你们需要几个?给你们5个,可以了吧。但有个条件,一定把李真的调令给人家,不要影响了他个人的前途。你们那儿不是缺人吗?五人中有两人是区里拨付工资,另几个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怎么样?""这……好吧,让他什么时候方便就来拿调令吧。"
李真拿着主任写的信,风尘仆仆地赶到农场,办理调动的工资、粮油、户口等手续。见到书记时他说:"这是主任给你的信",书记看完后,满脸关切地说:"祝贺你啊,这是你的调令。因为工作需要耽误你的行程了。"李真说:"没关系,不过我想告诉您,我调走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我觉得在这里的发展受到限制了,连个党员都不是,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而且我的生活方式是资产阶级的,是不会为无产阶级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请你们把我的入党申请,加上学校党支部的评语一起寄给张家口市计经委党支部,我会再去争取的。"说完他坚定的走出了书记室。
八十年代青年的迷茫(2)
李真就这样义无返顾地离开了农场,回张家口去。在回涿鹿县办调动这段时间,
开始相信命运变得十分迷信的李真,抽空去了塞外著名寺院-清凉寺。